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第四屆中國近代史青年論壇近日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學者與會,圍繞中國近代史重要理論和前沿問題展開研討。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盧軍霞在致辭中介紹,浙江大學歷史學科歷史悠久、學脈深厚,肇始于1928年的史學與政治學系。自2021年11月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成立以來,中國近現代史學科主持了《抗戰時期英國駐華大使館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等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出了《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紹興商會檔案匯編》等標志性成果,積極參與共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浙江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推動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希望參會青年學者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共同為中國近代史“三大體系”建設添磚加瓦,為新時代歷史學的繁榮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近代史研究》主編葛夫平在致辭中提出,注重人才培養、致力學術共同體建設,是《近代史研究》的辦刊特色。作為學術生態的重要構建者,《近代史研究》堅守“學術守門人”與“創新催化者”的雙重使命,為青年學者開辟平等賽道,努力提供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成長環境和發展平臺。她建議與會青年學者在研究過程中處理好微觀研究與宏大敘事之間的關系,既要防止微觀研究過度沉溺細節導致“見樹不見林”,又要避免宏大敘事、理論先行導致歷史復雜性被簡化。正確處理西方理論與本土理論構建之間的關系,跳出“仰視”或“敵視”的二元對立,以批判性對話、創造性轉化、主體性建構為路徑,實現從“理論消費者”向“知識生產者”轉變。既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提升研究的效率、廣度與深度,同時要避免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保持人文批判性思考的核心地位,讓數字人文超越“方法論工具箱”,成為重構歷史解釋體系的“操作系統”,使中國近代史研究兼具學術銳度與人文溫度。
本屆論壇共收到600余篇投稿,經匿名專家嚴格評審,有60篇論文入選。論文選題新穎,問題意識明確,綜合運用多邊檔案展開研究;既有對中外通商、邊疆治理、央地關系等傳統議題的新思考,也有圍繞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重大問題的新探討,還有基于新發掘檔案史料對清末軍機章京、國民政府地方官制、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等問題從新角度展開的討論,體現了青年學者敏銳的問題感知力和扎實的學術基礎。參會人員學科背景較為多元,不僅在政治史、經濟史、中外關系史、文化史、醫療史等領域形成新的學術對話,而且基于計量方法、數字人文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更為廣泛的運用,提出了諸多新議題。論壇在晚清史、民國史、中共黨史的分組之下,注重各場討論的集中和延續,盡量圍繞同一主題設置研討單元,如晚清史組的中外關系問題、民國史組的央地關系問題和抗日戰爭問題、中共黨史組的中共組織史問題和根據地建設問題等,貫穿多場討論。
會議設置了4個分會場,每個分會場進行了3組討論。此屆論壇不僅有青年研究人員和博士研究生參會,還吸納了部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入會研討,進一步加大了對青年研究者的扶持力度。為幫助青年學者成長,論壇邀請近代史相關研究領域資深學者、編審,在分組評議、自由討論和圓桌座談環節,對參會論文提出詳細而具體的建設性意見,與參會青年學者分享治學經驗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朱滸對論文撰寫提出建議:一是文章要準確交待問題脈絡,明確定位研究主題;二是要謀定而后動,學會分解任務,做好謀篇布局,大體確定各節、各段主旨后再正式推進寫作;三是要重點關注文章標題的擬定和摘要、引語等關鍵要素的撰寫,盡量突出文章的價值意義。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郭常英建議青年學者圍繞重要課題項目構思論文,要重視學術史綜述,如果是新論,還要注意與前人的研究對話;史學研究是實證研究,所談論點要有充分的論據,要重視歷史文獻的廣泛性、權威性以及在文中的合理運用。此外,論文如何命題,各級小標題的設計以及邏輯性都直接影響所談問題的深度。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李恭忠認為,要關注數字化和AI等新技術發展對近代史研究的影響。近代史領域現在呈現資料“爆發”態勢,加上數字技術的發展,貌似比以前更容易出成果。但與此同時,同質化的資料太多太雜,做出的成果容易流于平面化,甚至是資料的堆砌。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視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梁晨提出,在數字人文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青年學者要更加重視史學的基礎訓練,更加重視透過史料分析背后的問題。他建議青年學者掌握編程技能,利用AI探尋學術問題,發揮其整合、聯系材料的作用。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杜正貞提出,青年研究者要避免被史料牽著走,在發掘和解讀史料時,不能僅關注各時期中央政府層面的史料,還要努力挖掘地方層面的檔案史料,要透過政策制定,到達落實層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問,要思考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關系,明確研究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努力做有溫度的研究。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趙曉紅從個人學術研究與指導研究生的經歷出發,鼓勵青年學者多積累、多交流、多切磋砥礪。她建議青年學者重視會議點評,除了專家點評外,參會學者互相點評也很有益處,對別人論文“吹毛求疵”的時候,對自己也有幫助。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才友結合個人從事革命史研究的經歷,建議青年學者不僅要重視論據和論證,而且要重視講好故事。他還強調寫好學術綜述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兩種綜述寫法。一是“針尖式”,要直奔主題,緊緊圍繞要探討的學術問題展開學術史分析;二是“俯沖式”,要先對研究議題涉及的大局有清晰認識,而后就研究主題進行細致全面的學術史分析。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仲民結合自身研究,建議青年學者多圍繞中國近代史重大問題展開思考,努力把握學科發展的主線。談到史料問題,他認為,除了要發掘新史料外,還要重視經典史料,有必要對經典史料進行再解讀。要在新老史料結合的基礎上,探究問題、講好故事。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李雷波提出,青年學者尤其要重視史料解讀,避免誤讀。要注意史料間的聯系,從中央與地方史料互動中深化史料解讀。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肖如平建議青年學者要重視文字訓練,盡量精煉表達,努力提升文章可讀性。多閱讀權威學術期刊,從中學習論文寫作技巧,掌握學術發展動態。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凱希望青年學者努力傳承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和學術精神,積極反思歷史學的源流和功用,建立起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學術滋養內心、用研究回應時代關切。立足歷史學長時段發展進程,展望新時代歷史學發展進路。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雜志社主辦,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