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是推進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重要原則。從傳統“德主刑輔”到現代“法德并舉”,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演進映射了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協同推進顯得尤為重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應深入把握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加快推動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高度融合,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注入新動能。
守價值旨歸之正,創理論之新。“法德融合”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工程。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關系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培育、如何踐行。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價值旨歸,是“法德融合”符合中國特色、遵循發展規律、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法德融合”要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以公平正義為價值統領,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理路徑,形成同向同行的融合趨勢和同頻共振的創新模式。中國傳統法德關系強調“禮法合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智慧。西方法治傳統雖強調法律的獨立性,但也認識到道德對法律的滋養作用。這些理論資源為我們推進新時代“法德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新時代背景下,“法德融合”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創新思維引領發展之變。首先,要樹立系統思維,正確認識法德融合的重大意義,促使全社會增強法治意識、道德自覺。其次,要強化協同理念,破除二元對立思維,對“法德融合”進行整體布局,推動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合。再次,要注重實踐創新,把“法德融合”作為系統工程,引導全社會不斷提升法治素養與道德修養。最后,要把握時代特征,深入研究信息化、數字化背景下“法德融合”的新特點、新要求,探索“智慧法德”建設路徑。
守實踐導向之正,創路徑之新。實踐的深化源于認識的提升。“法德融合”要堅持實踐導向,要把解決現實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不懈推進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統一。在社會層面,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遵循,以社會治理現代化為目標構建實踐體系,將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融入社會生活,堅持不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法德融合”創新發展。在法治建設層面,道德支撐不可或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需要深厚的道德基礎,道德認同有助于提升法律的實效性。在道德建設層面,特定條件下,可將社會普遍認同的底線道德轉化為法律規范,可以增強大眾對道德的感知與認同。新時代背景下,“法德融合”要創新實踐路徑,完善工作機制,探索新方法。一是要健全制度體系,建立合適的評價標準,運用科學方法對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估。二是要創新工作方式,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動“法德融合”向基層延伸。三是要優化實施環境,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推動“法德融合”深入人心。四是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立法程序,在立法過程中充分吸收道德要求,建立道德評價機制。五是要注重協同推進,強化法治宣傳教育,提升公民法治意識和道德素養,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守客觀規律之正,創機制之新。“法德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時需要充分考慮其客觀規律性和科學性。在新時代背景下,“法德融合”的實踐需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有機結合,緊密貼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與實際需求,不斷探索新的規律,以推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法德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實踐路徑也要不斷得到優化,使其作用領域得到持續擴展。法律與道德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法律通過強制力維護社會秩序,道德則通過內心認同引導行為。在環境保護、社區治理等領域,法律規范與道德準則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實現治理目標。新時代背景下,“法德融合”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治理規律及人的發展規律,推動機制創新,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要推動“法德融合”由單向治理向協同治理轉變,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增強法治與德治的協同效應。二是要推動“法德融合”向科學化、精準化轉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工作體系,提升治理效能。三是要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包括制定“法德融合”評價指標,開展定期評估,建立反饋機制,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四是要創新治理方式,將“法德融合”與數字治理、智慧治理相結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未來,“法德融合”將呈現更加豐富的發展態勢:在形式上會更加多元,作用領域將不斷拓展,實踐效果將持續提升,特別是在社會治理創新、公民道德建設等領域,“法德融合”將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應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的過程中,推進“法德融合”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復雜化,新型社會問題的涌現以及傳統價值觀念所遭受的沖擊,均要求我們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只有加強理論研究,完善制度設計,創新實踐模式,強化示范引導,才能推動“法德融合”向縱深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把握“法德融合”的時代內涵,系統推進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深度融合,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也要立足具體實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德融合”理論體系,探索其動態平衡理論、協同治理機制、數字時代融合模式等創新路徑,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滁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社會工作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探究——以滁州學院為例”〈No.2023sxzz062〉、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人文社會科學〉〈No.2024AH0529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