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訓是提升干部隊伍素質、強化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與道德規范,為干部教育提供了深厚思想資源。當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對干部素養提出更高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已成為增強干部思想政治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訓中的有效應用與價值滲透,對優化干部教育模式、培育高素質干部隊伍具有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訓中的價值意義
筑牢思想政治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等理念,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其中“忠恕之道”“為政以德”等思想,有助于塑造干部政治品格,強化宗旨意識與責任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如“公生明,廉生威”“儉以養德”等,可為干部廉政教育提供歷史鏡鑒,幫助其持續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家國情懷與集體主義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文化根源上鞏固干部的政治立場與價值取向,進而推動干部全面發展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審時度勢”“通權達變”的智慧可為干部提升戰略思維與辯證思維能力提供借鑒。歷史上的治理案例與制度設計,如科舉制度中體現“公平競爭”的人才選拔理念、鄉約制度中的基層治理經驗,可轉化為現代治理的參考范式,幫助干部拓寬工作思路。經典文獻中的決策智慧,如《資治通鑒》的歷史經驗總結,有助于干部提升科學決策與危機處理能力。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知行合一”的實踐理念,能夠幫助干部優化溝通協調能力,提升其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效能,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與智力儲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現實困境
課程體系構建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與層次性,未能依據干部不同職級、崗位需求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占比普遍較低,多以零散專題形式嵌入,尚未形成完整的課程模塊;相關課程內容存在泛化與同質化現象,未能精準對接干部履職所需的政治素養、道德規范與治理智慧培育要求;教學大綱與教材開發仍顯滯后,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深度挖掘,部分教材內容陳舊,未能及時融入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
教學方式與資源開發不足。當前,不少地方開展干部教育培訓仍以傳統的講授形式為主,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應用較少,難以激發干部學習主動性與參與度;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也不夠充分,未能緊跟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迭代創新及時更新教學場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足,缺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效銜接,現場教學多停留于參觀講解層面,未形成與理論教學相互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仍待提升,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學養與干部教育培訓經驗的復合型教師較為匱乏,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無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干部工作實際有效結合。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干部為政之德的路徑選擇
構建分層分類課程體系。依據干部職級、崗位特點及能力需求,設計差異化課程模塊。對基層干部設置以“民本思想與群眾工作方法”為核心的課程,融入傳統治理智慧案例分析;對中高級干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專題,結合歷史典章制度與當代治理實踐進行深度解讀。開發必修與選修課程,必修課涵蓋傳統文化核心要義、歷史脈絡等基礎內容,選修課聚焦傳統家訓等專題。編制標準化教學大綱,組織專家團隊編寫教材,將最新學術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配套建設案例庫、試題庫,確保課程體系的系統性與專業性。
創新教學方法與資源開發。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課程與線下授課相結合,運用網絡平臺推送傳統文化微課程。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情景模擬教學,設置“古代廉政故事演繹”“傳統議事場景復原”等實踐項目;實施研討式教學,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組織專題研討活動。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充分用好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場景,如古代書院講學、歷史事件再現等沉浸式學習環境。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博物館、文化遺址、傳統村落等合作,設計“文化遺址考察”“非遺傳承體驗”等實踐項目,組織干部實地調研傳統治理經驗;打造傳統文化體驗中心,配備古籍數字化閱讀、書法篆刻實踐等設施,強化實踐教學效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修班,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干部教育培訓融合的教學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理念與治理智慧,能有效提升干部思想政治水平與治理能力。持續深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訓,需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式,聚力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