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對凝聚民族力量、傳承歷史記憶、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出版具有強大的技術基因和廣泛的傳播效能,實現了信息在數字空間的流動與重構,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紅色文化傳播中難以逾越的地理阻隔、時間限制與物理載體束縛,有助于構建覆蓋全域、即時通達的紅色文化傳播新網絡。
資源數字化奠定永恒存續與無限共享的基石。數字出版技術將散落在各地紀念館、檔案館、圖書館的珍貴革命文物、歷史文獻、影音資料等進行高精度掃描、三維建模、影音修復與深度標引,構建國家級、區域級的“紅色基因庫”,整合眾多的文物信息,實現跨地域、跨機構的資源匯聚與共享。數字化技術有效解決了紅色資源因年代久遠、保存困難而面臨的脆弱性問題。通過數字化處理,珍貴文物和文獻得以永久保存,其副本可以無限復制、無損傳播,突破了“孤本”限制。這一技術讓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文獻能夠被更多人“近距離”觀摩研究,極大提升了紅色資源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平臺云端化打造永不落幕的紅色精神殿堂。依托云計算技術,建設權威、開放的紅色文化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開設紅色文化頻道、建設黨史資料庫等,集納海量的電子書籍、紀錄片、黨史講座、虛擬展館等資源。保障數字化平臺的全天候開放,方便公眾隨時查閱學習,更好實現紅色資源的永久保存、廣泛傳播。無論何時何地,用戶只需一部聯網設備,即可隨時“步入”延安的窯洞、西柏坡的指揮所、南湖的紅船,感受歷史的脈搏,汲取信仰的力量。這極大地彌合了地域間的“信息鴻溝”,使最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真正實現了全民普惠共享。
傳播移動化與智能化實現精準觸達與場景滲透。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紅色文化傳播嵌入公眾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時間與多元化場景中。輕量化的H5頁面、主題鮮明的微信公眾號推文、適配手機端的短視頻、有聲書等數字出版形態,讓紅色故事、革命精神能夠伴隨用戶的通勤、休息、家務等時間,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提升了傳播的精準度與效率。基于用戶畫像的智能推薦引擎,可以將與其興趣、地域、年齡層相匹配的紅色內容精準推送,如向青少年推薦互動性強的紅色動漫、游戲,向研究者推薦深度史料匯編,向特定地域用戶推送本地革命史跡介紹等,顯著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跨越國界實現紅色文化的全球輻射。數字出版通過多語種翻譯及符合國際受眾認知習慣的敘事方式,借助國際主流數字出版平臺、社交媒體及海外華文媒體平臺,將中國紅色故事、發展成就背后的精神密碼進行有效解讀和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傳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
(作者為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副編審〉;本文系2025年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紅色文旅研究中心項目“數字出版助力四川紅色文化創新傳播”〈項目編號:HSWL25Y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