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區域經濟競爭的重點。作為區域人才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大學生本地化就業不僅關系個人發展,也將成為地方政府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作為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深度協同的創新模式,產教融合為解決大學生本地化就業問題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產教融合的內涵和現狀
當前,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等模式不斷涌現,也表明我國產教融合實踐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如部分合作停留在“掛牌式”表面項目,在課程設計中未能融入企業的真實需求;合作模式同質化,缺乏針對不同行業特點的差異化方案;部分非一線城市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人才流失等,這些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供需匹配效率。
大學生本地化就業的多維價值
驅動區域經濟優質發展的人才引擎。推進大學生本地化就業可與區域產業升級需求精準對接,以數字經濟產業為例,通過深化校地企協同、強化數字人才培養與本地產業鏈精準匹配,引導高校畢業生扎根地方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為區域協調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撐。同時,人才集聚帶動的消費升級效應也促進了當地消費模式從住房改善性需求向文化娛樂性需求轉變,逐漸形成拉動內需、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新增長點。
構建區域人才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通過常年的學習生活,大學畢業生本地化就業具有多重優勢,既能提升個人人才競爭力,又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一方面,本地化就業的畢業生對當地產業環境、文化氛圍和人才政策更為熟悉,能夠更快適應職場需求,減少磨合期,從而在職業發展初期占據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長期的學習生活使畢業生對城市產生深厚情感,這種歸屬感能增強其職業穩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這種“校地共生”模式不僅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更推動了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人才成長”與“地方振興”的雙贏,也將通過口碑效應不斷吸引外來人才流入,在全國人才競爭中逐漸形成多層次、可持續的人才儲備體系。
產教融合視域下的大學生本地就業協同路徑
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打通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深化校企協同育人,需要在全產業鏈的基礎上構建合作模式。在招生環節,利用大數據分析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例如,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高校可與地方汽車企業簽訂定向培養人才協議,并增設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等相關專業;在培訓過程中,實行“雙導師制”,由企業技術骨干和大學教師共同進行課程開發和實踐指導;在課程設置上,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開發“項目制教學模塊”,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要建立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企業工程師到高校授課的校企教師雙向流動機制,推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另外,在創新培養模式上,除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方式外,還可探索實體合作形式,如“校中廠”“廠中校”等。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制度保障和資源供給。在政策層面,需要構建“引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配套制度。稅收優惠方面,對吸納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實行稅收階梯式減免。在增值稅、物業稅等方面,給予參與產教融合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并通過政務服務平臺,簡化其申報流程,實現“一鍵申報、即辦”。在專項資金方面,建立包括政府財政撥款、企業捐贈、社會資本投資在內的產教融合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確保可以共同進行技術研發項目、開發新型學科課程等。在就業補貼方面,對于基層產業崗位,可以通過優化就業補貼標準來吸引人才,除每月提供生活補貼外,還可為到鄉鎮和農村就業的畢業生提供免費周轉住房等。
強化對區域企業的認同:構筑人才生根發芽的精神紐帶。要想吸引人才本地化就業,文化認同是深層動力。一方面,可以將本土產業發展歷程通過編寫企業文化宣傳冊、舉辦區域特色活動等方式融入大學生教育體系中。通過舉辦“產業文化節”“企業家進校園”等活動,邀請本土企業家分享其創業心得,增進學生對屬地產業的認知和情感共鳴。還可聯合企業舉辦激發學生對企業文化興趣的“創新創業大賽”“企業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營造包容開放的就業創業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常態化的校企文化交流機制,定期組織大中專院校師生到企業參觀學習、企業員工到大中專院校進行培訓,以及通過互派掛職鍛煉來推動高校創新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時,可以在高校校園中建設“工業文化長廊”,以展示本土企業發展成果及產品,在企業廠區設立“高校創新成果展示區”,以促進雙方文化交流和成果轉化。
在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只有打破教育與產業的壁壘,構建政府引導、校企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才能逐步推動大學生本地化就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也為產教深度融合、高效配置人才等方面開創新局面。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本文系2025年度鹽城市社科基金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駐鹽高校大學生留鹽就業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5skA3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