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文化基因與實踐智慧,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獨特的資源支撐。將非遺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不僅是傳承文化根脈的必然要求,更是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實效的重要路徑。
激活非遺的思政教育基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多元復合的系統工程,包含價值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行為養成等多個相互關聯的維度。非遺是中華民族歷史積淀的智慧結晶,涵蓋表演藝術等多元領域,承載著獨特的精神內核與教育價值。從思政育人視角看,其思想價值體現在道德教化、文化認同、情感培育和實踐能力四個重要層面。
在道德教化層面,非遺是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傳統戲曲通過劇情與人物塑造,將忠義、孝悌等價值觀融入藝術表達;陶瓷燒制技藝中,匠人對工序的精雕細琢,詮釋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些非遺代表性項目以藝術與技藝為載體,把“仁義禮智信”等抽象的傳統文化精神規范,轉化為可感的文化符號與實踐場景。這種具象化的呈現打破了理論說教的局限,讓學生通過多元感官體驗,理解道德準則內涵,增強了思政教育感染力。
文化認同是“非遺育人”的關鍵所在。非遺作為活態文化傳統,留存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基因,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智慧與精神追求。長調民歌詠嘆草原生態,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龍舟競渡彰顯集體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二者皆是中華文化獨特性與連續性的象征。讓學生參與非遺體驗,能夠跨越時空與先輩產生情感共鳴,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建立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情感培育是非遺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維度。非遺審美表達豐富,從蘇州評彈的韻律到苗族銀飾的紋樣,都蘊含著中國人對美的理解。將古琴藝術、傳統繪畫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入思政課堂,構建“以美育人”的情感浸潤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欣賞藝術時,既能感受韻律、意境之美,又能領悟其中哲學思想,摒棄生硬說教,以審美體驗為橋梁,培養人文情懷,樹立正確價值觀。
實踐能力提升是“非遺育人”的突出優勢。以龍泉青瓷的“七十二道工序”為例,學生可以在揉泥、拉坯等反復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技藝的精髓,培養專注力與工匠精神。非遺技藝注重手腦結合,促使學習者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創造力。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將專業技能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為現代教育提供了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有助于學生成長為具備專業素養與責任擔當的人才。
非遺憑借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形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高校應當激活非遺中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其育人價值,并將其融入教育體系。如此一來,既能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能力,達成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雙贏局面。
構建非遺與思政融合的課程體系
非遺中凝聚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與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高度一致,無論是傳統技藝中體現的工匠精神,還是民俗活動里蘊含的集體意識,都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的詮釋維度。將非遺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體系,能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象的文化符號,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統一。
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是實現有效融合的基礎。“專業嵌入+通識拓展”的模式具有顯著優勢,在專業教育層面,在思政專業開設《非遺與思政教育》等必修課程,系統梳理非遺中的哲學思想、倫理規范,幫助學生從學理層面把握非遺與思政教育的深層聯系;在通識教育領域,面向全校開設主題多元的非遺通識課程,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通過非遺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自然滲透。這種分層分類的課程設置,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又能形成循序漸進的思政教育鏈條。
高質量的教材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基石。非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材建設,需要匯聚非遺研究專家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力量,打造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優質教材。一方面,系統整理非遺中的思政元素,將傳統藝術、民俗活動中的道德觀念、文化精神進行理論提煉;另一方面,注重教材呈現形式的創新,通過案例解析、問題引導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配套學術注釋與延伸閱讀書目,幫助學生深入探究相關主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升融合效果的關鍵。“三維互動”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線上利用慕課、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擴大傳播覆蓋面;線下開展非遺工作坊、專家講座等活動,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技藝,將文化傳承與價值引導相結合;實踐環節則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調查、非遺項目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悟非遺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專業能力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展。
搭建非遺融入思政教育的資源支撐體系
完善的資源平臺是非遺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保障,需從數據庫建設、人才隊伍、技術載體與實踐基地四個維度構建立體支撐網絡。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依托高校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搭建集文字、圖片、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數據庫,從而系統性地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脈絡、技藝特征和文化內涵。在建設過程中,應運用現代信息檢索技術,為非遺資源標注“思政元素標簽”,實現教育資源與思政需求的精準匹配。同時,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數據庫內容的時效性與學術性。
打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師資隊伍。構建“雙導師”制度,一方面邀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實踐導師,將非遺技藝傳授與時代精神培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技藝的過程中,感悟“守正創新”的文化使命;另一方面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非遺研修,通過實地考察、理論學習等方式,深入挖掘非遺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教師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這種雙向培養機制,能夠有效促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思政教師的優勢互補,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開發“非遺+思政”學習終端。開發集成化的非遺與思政教育APP,通過“非遺資訊”“在線課堂”“交流社區”等功能板塊,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生態。“非遺資訊”板塊實時推送學術前沿動態,幫助師生把握非遺保護與研究趨勢;“在線課堂”借助VR、AR等新興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使學生在虛擬實踐中感悟非遺的內涵,并通過系統生成的思政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交流社區”為師生提供互動空間,鼓勵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非遺傳承責任的認知。
開拓校外實踐基地。高校與非遺保護中心、博物館、傳承工坊等機構合作,建立長效實踐機制,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真實的非遺傳承場景中開展學習與研究。通過參與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實踐,讓學生既能掌握專業技能,又能在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交流中,感悟匠人精神,體會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真正實現將專業實踐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
將非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實踐。通過挖掘非遺的精神內核、構建融合課程體系、完善資源支撐平臺,既能讓學生在文化浸潤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又能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活力。這一路徑不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更在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雙向交互中,為培育既具文化自信又有時代擔當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新的范例。隨著實踐的持續推進,非遺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將不斷深入,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作者單位:蘇州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