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到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等部門聯合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現代產業學院與新工科的建設已納入越來越多高校的戰略部署。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現代產業學院,本質上是以服務產業需求為導向、多主體共建共治、集人才培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育人平臺,其實踐路徑在于構建多主體協同治理結構、以課程為紐帶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有序整合多方資源以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應切實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技術創新要求,推動開放式辦學??飘a教融合是高校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動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的有效探索。
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突出需求導向
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遵循的是“學科邏輯”而非“需求導向”,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相適應,造成人才供需“兩張皮”的問題。
缺口在哪里,就向哪里發力。現代產業學院以對接產業發展、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面向特定的產業或產業集群,聚焦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的現實需求,打破傳統學科知識邏輯下的“院—系—專業”布局,圍繞產業未來5—10年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內容,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基于產業價值鏈邏輯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課程內容與從業能力、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科技研發與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著力解決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優化“新工科”專業和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內容更加聚焦能力培養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人才培養范式從知識傳授向主動學習轉換,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跨界思維、創新精神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是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催生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現代產業學院以“科產教融合”為抓手,對標未來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聚焦實踐創新能力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以知識應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調整優化課程體系,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這是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新工科建設最硬核的部分。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優化新工科專業布局,推動傳統工科專業轉型升級和新專業的培育;二是重塑新工科課程體系,構建跨學科融通基礎、跨專業聚合大類、核心課高度精煉、選修課全校貫通的新工科課程體系;三是加強新工科品牌課程建設;四是加強新工科精品教材建設;五是深化新工科課程教學改革,推進智慧教學、項目式教學落地見效?,F代產業學院的內設專業并非傳統專業的簡單延續,而是基于學科、工業價值鏈、應用領域等要素,跨業界、跨學科、跨專業來整合教學資源,重新構建基于崗位需求的知識能力培養體系。
完善“新工科”實踐育人體系,使人才培養過程更加注重多元協同
實踐出真知,對新工科人才培養而言,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踐尤為重要,要整合校、政、企資源,建設“浸潤式”產學研融合實踐育人平臺,加強學生實驗實踐工作,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效銜接、工程與社會無縫對接,推動課程教學體系與崗位需求、行業標準、生產過程精準對接,有效提高學生對產業的認知程度和運用工程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作為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緊密對接、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體,現代產業學院的組織理念是深度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促使校政行企等多主體價值融合、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各主體共同管理、共建專業、共設基地、共組團隊、共享資源、共創成果、共育人才、共擔責任,實現協同制定培養目標、協同確立畢業要求、協同建設課程體系、協同編寫教材教案、協同打造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協同搭建實習實訓平臺、協同評價學生培養質量等目標。
加強“新工科”組織保障體系,使人才培養質量更加具有內涵
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各級組織責任并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實施過程管理,強化動態監測,形成激勵約束機制,確保新工科建設過程有保障、建設有標準、結果有評價、管理成閉環。
具體而言,一是加強培養質量標準化建設,將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作為持續加強和改進新工科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撐,以ISO9000質量體系為參照,科學制定質量目標、方針和標準,積極推動質量文化建設。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導教師立足本科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責主業,在新工科建設中找準定位、貢獻力量,持續提升業務素養,特別是課程思政能力與學科交叉能力,堅持立德樹人,爭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三是構建適用于“科產教融合”培養需求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完善“校企導師互聘”機制及創業型師資評價制度,建立以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薪酬激勵機制及團隊成果共享制度,實施分類評價,為產業人才投身教育教學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人才觀視域下的理工科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2023SJZD020〉,南京工業大學〈SZ202503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