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第三屆當代社會主義青年學者論壇暨第八屆全國科社與共運專業博士生論壇近日在青島舉辦。與會學者圍繞論壇主題“新時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展開探討。
時代的發展是理論創新的堅實土壤。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黨工委副書記宋作標表示,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深刻總結和系統闡釋這一偉大進程中的理論創新、制度邏輯與發展經驗,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山東大學政管學院院長馬奔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其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中國實際,真實反映人民意愿,并科學適應了中國和時代發展的根本要求。
學理化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與優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之一。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包心鑒深入解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該體系堅持以國情為依據賦予現代化中國特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改革為動力釋放制度優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增強發展活力。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檢監察研究院教授孔凡義認為,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探索形成了生產力、生產關系與政治制度三維互構、辯證統一的社會主義本質認知體系。
國際視野的拓展為理解中國道路提供了比較視角。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傳鶴著重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世界意義。新時代中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旗幟和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簡繁分析了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共產主義運動呈現的新特征新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潘金娥介紹了越南社會主義在其民族崛起目標指引下推進的改革舉措。
多位學者聚焦學科建設與方法論問題。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方雷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學科應構建自身分析范式,克服對思想理解僵化的問題。學科研究須具備三個關懷:堅守聚焦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文關懷,立足回應重大理論問題、履行學科使命的民族復興關懷,面向人類解放的終極關懷。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項佐濤剖析了當前國際共運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主張強化學術史的系統梳理,立足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以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運用本土視角深入解析社會變遷的內在機理。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韻曦提出了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發展的新思路。要強化基礎教材體系建設,為規范化學術訓練奠定基礎。堅持科學的研究立場,摒棄主觀預設,立足現實科學辨析時代課題。推動學科研究方法論的革新,以開放包容心態整合跨學科資源,有機融合歷史縱深研究與具體個案跟蹤。
論壇由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和《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編輯部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