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訊 7月4日,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首屆區域國別研究青年學者座談會在滬舉行。與會學者聚焦“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的國際關系”主題,緊扣區域國別視域對研究當代國際關系的重要意義進行研討。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亟須深化區域國別研究以應對全球范圍內前所未有的、復雜多變的諸多挑戰。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姜延軍表示,區域國別研究作為一門顯學,不僅是理論探討,更是應對時代挑戰的必要手段,能夠幫助我們突破傳統研究的局限,從宏觀的全球視野深入到微觀的區域和國家層面。開展區域國別研究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注重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汲取研究的資源、方法與智慧,要與各國實際相結合,探索出適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理論與實踐路徑。
當前的國際格局調整與國際力量對比,與互動模式變化緊密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文星從歷史、經濟、政治等多維度分析了“全球南方”崛起對國際權力結構、交往方式和國際規則的深遠影響。他認為,“全球南方”通過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和推動區域一體化,有力促進了世界政治經濟的多極化發展。隨著“全球南方”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對世界發展和國際秩序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也為國際關系理論提供新的研究議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副主任何晴倩表示,當前國際競爭中價值鏈、安全化、國際規則、相互依賴等已成為關鍵詞,地緣政治競爭強勢回歸,同時從傳統的競爭模式擴展到技術競爭和國際制度競爭,且這些競爭形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國際秩序的演化。當前的大國競爭也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權力轉移范疇,呈現技術驅動、制度滲透與敘事博弈交織的復合形態。為此,經濟、技術、規則和敘事競爭與地緣戰略的結合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特征。
“大國博弈加劇、局部沖突頻發,而國際沖突的解決有賴于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構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周亦奇提出,當前全球熱點問題中存在調停難以導向和平的“調停悖論”現象,這源于在調停過程中對沖突雙方意圖存在認知偏差、施壓不均以及調停政策缺乏持續性等結構性偏差。國際沖突問題的和平解決,更好走出調停困境,需要我們實現沖突治理從“權力政治”向“協商政治”的轉移,構建多元共融的治理范式。
國際社會一系列重大變革沖擊著冷戰后形成的國際關系理論,重塑著國際關系研究進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認為,當前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正在積極回應百年變局下的新形勢。一方面,對傳統理論的反思與革新,聚焦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解釋力危機,持續推動對國際體系等經典主題的研究。另一方面,拓寬理論研究的視域和路徑,在國際關系分析中“找回國家”“回歸區域”,深度觀照目標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制度、習俗、法律及文化等因素,以地方性知識詮釋全球治理赤字、權力結構失衡等重大問題。
區域國別研究能夠以多維視角、多元方法、多學科知識解析當前國際格局、競爭、沖突、合作與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劇烈變動與突出挑戰,闡釋重大變革內在邏輯與中國方案的獨特價值。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學術界應主動突破學科、理論以及方法壁壘,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體系,思考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把握戰略主動,以創造性的中國實踐為解決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作出新的貢獻。
會議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