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7月5日,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全球20余所知名高校近200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就“航空航天與數字人文的交匯: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這一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交流。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姜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西忠等出席會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徐以中主持開幕式。
張新科在主旨報告中以《俠與義——抗戰時期中國人民保護韓國義士風云錄》為題,講述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保護韓國義士的故事。張新科認為,中國人民為保護流亡韓國志士甘冒風險,體現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俠與義”,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親仁善鄰、厚德載物。“義”指大仁大義、義無反顧,中國人民對韓國抗日志士的無私保護,呈現出國際主義情懷;“俠”指扶弱鋤暴、鐵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時刻,英勇抗日、不畏犧牲的英雄壯舉,就是這一精神的具體體現。
據悉,以這一真實歷史事實為基礎,張新科歷時八年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戰歷史小說《鐵語》。他表示,《鐵語》作為重溫跨越國界的抗戰史詩,重要創作目的是“希望通過文學打撈被遺忘的歷史細節”。
姜斌在致辭中認為,人工智能賦能的數字人文不僅可用計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數據,而且可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從而創造新的信息,對于加快建設智慧民航、數字航天,以及推動我國“三航”文化國際傳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義。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研究范式,提供思想啟迪;為構建適應數智時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與技術素養的人才培養體系,凝練有效策略;為深化中西文明互鑒、提升“三航”特色文化國際傳播的效能和廣度,貢獻智慧方案。
劉西忠在致辭時提出,語言和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產生與發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養。從古至今,文學作品通過對語言的運用和對文化的反映,展現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追求。立足新時代,文化、語言與文學的動態交匯正引領著人類走向聯系更加緊密、創造力更加充沛的未來。在全球化浪潮的進程中,航空航天領域作為人類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正不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世界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數字人文為重新審視文化、語言等人文社科領域的新問題提供了更加多維的視角和方法,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提升漢語、漢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開辟出新的賽道和前景。
會上,與會專家圍繞環境議題的傳播效能、多文化文學、人工智能與語言研究等前沿領域作專題報告。在分論壇研討中,參會者分別圍繞語言與文化教育、中外文學解讀與分析、話語分析與社會語言分析、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文化創新與語言傳承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航空航天文化”與“數字人文”的深度對話,會議彰顯了扎根行業特色、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開辟了新路徑,為構建包容互鑒的全球文化治理體系注入了強勁的學術動力。
會議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河海大學聯合主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